五月沪上,万物葱茏。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悬铃木林间,一场关乎城市生态安全的无声战役正在上演。园方养护团队在悬铃木、樱花、海棠等核心景观区,精准投放数万头花绒寄甲与肿腿蜂,构建起天牛防控的生物防线。
天牛幼虫以其独特的“隐式破坏”威胁城市森林健康。这些身披黄褐色的钻蛀性害虫,自卵孵化起便开启长达数年的“地下破坏工程”。它们以发达的口器啃食形成层,在木质部构筑蜿蜒虫道,导致树体输导组织断裂。被蛀树木初期出现流胶、孔洞等“沉默症状”,待树冠出现黄化萎蔫时,往往已形成不可逆损伤。
悬铃木、樱花、海棠等骨干树种首当其冲。悬铃木粗糙的树皮为天牛产卵提供天然屏障,其富含淀粉的木质部更是幼虫的理想食源;海棠、桃树等蔷薇科植物因伤口愈合能力弱,一旦遭蛀极易引发枝干断裂。据统计,单株成年悬铃木可承载上百头天牛幼虫,形成“千疮百孔”的生态灾难。
花绒寄甲展现“精准打击优势”。这种鞘翅目昆虫具有独特的寄生智慧,成虫将卵产于天牛虫道附近,新孵化幼虫凭借化学感知锁定目标,通过气孔侵入天牛幼虫体内完成寄生发育。1头花绒寄甲可消灭5-8头天牛幼虫,形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防控效应。
肿腿蜂实施“立体防控”,体型不足3毫米的膜翅目战士,兼具成虫捕食与幼虫寄生的双重本领。成虫以螫针麻醉天牛幼虫后,既可当场取食补充营养,又能将卵产于宿主体内。这种“即时杀伤+持续控制”的模式,在悬铃木等粗大树干中形成防控纵深。
相较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控避免农药漂移对传粉昆虫的误伤,保护了公园内野生鸟类与蝴蝶的生存环境。这场绿色防控实践,彰显城市森林管理的生态智慧。共青森林公园将持续完善“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建立天敌昆虫繁育基地,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复制经验。当生态链中的每个生命都找到平衡支点,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