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期。从大量的诗歌和绘画中可以看出,盆景作为室内装饰、人际交往中的礼物已经成为流行风尚。从各种历史资料可知,此时盆景已开始初步划分类型,主要划分桩景、山水盆景等几大类别。因此,唐代是我国盆景发展的重要时期。
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唐代章怀太子李贤之墓(建于公元706年)时,在其墓室甬道东壁上生动地描绘着侍女双手捧托盆景的壁画,盆景样式与现在的盆景非常接近。在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职贡图》里有一位进贡者手托浅盆,盆中立有玲珑剔透的山石。
西安中堡村唐墓中出土的一只唐三彩砚,两足鼎立,底部平坦,前端水池可蓄水,后部群峰环立,山峰挺拔错落,山上还有树木和小鸟。
宋代盆景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多地将绘画理论运用在盆景之中,桩景与山水盆景的区别也更加明确。另外,人们开始给盆景命名并进行赏玩,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酷爱灵璧石、英德石和太湖石,并为奇石命名为 “小峨眉”“天柱峰” “烟江叠嶂”等。山石盆景的研究和制作技艺较唐代也有了显著提高。宋代宫廷和民间都风行赏玩怪石,并出现了论述盆石的专著,如《云林石谱》《宣和石谱》《渔阳公石谱》等。
成书于公元1118年至1133年期间的《云林石谱》,是我国古代最完整、最丰富的一部石谱,共记录汇载石品一百一十六种,分别叙述各石种的产地、形状、颜色、纹理、光泽、晶形、采掘方法、坚硬程度、透明度、吸湿性、用途等理化性质和观赏特点,体现了宋代赏石文化的精髓。《云林石谱》在成书后就广为流传,也是被《四库全书》唯一保存转载的的赏石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