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园科院”)科研技术人员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普活动,围绕“智能树木健康检测仪”和“凤蝶微生境营造技术”两大主题,向公众普及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成果。此次活动不仅是市园科院响应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的重要举措,也为市民展现了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前沿实践。
2025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宣传周以“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转化与保护,旨在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展示和公众科普,推动创新成果惠及城市高质量发展。活动期间,全市组织了百余项活动,涵盖专利转化、技术合作签约等,其中市园科院的科普项目通过实物演示与案例讲解,生动诠释了知识产权在生态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市园科院自主研发的智能树木健康检测仪是此次科普的核心内容之一。该设备通过实时监测树木的茎流速率、土壤因子、气象数据等16项指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树木健康状况,可提前6个月预警病变风险,为古树名木复壮、新移植树木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检测仪已应用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白玉兰、水杉等树种,帮助园区优化土壤改良策略并提升养护精准度。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多地试点,累计检测700余株树木,成功识别并救治180余株濒危古树名木,显著降低了古树名木的死亡率。
针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市园科院还展示了“凤蝶微生境营造技术”。该技术通过科学配置乡土植物(如马兜铃等),吸引红珠凤蝶等蝴蝶栖息,基于大乔木固定支架编织马兜铃藤架,打造简易、经济、美观、适宜凤蝶繁衍的微生境。技术人员讲解了本市常见凤蝶、凤蝶寄主植物、粉蜜源乡土植物、凤蝶人工饲养和野放技术等科普知识,宣传了保护乡土动植物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作用。青少年志愿者们亲手搭建了两座马兜铃藤架,种植了5棵马兜铃幼苗,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此次科普活动通过互动体验让公众直观感受到科技对生态保护的推动作用。市民通过检测仪数据可视化界面了解树木“心跳”,通过亲手搭建凤蝶微生境,进一步强化了生态保护意识和实操技术能力。未来,市园科院将继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上海建设国际生态城市和知识产权高地提供技术支撑。